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其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 外部因素官场的阿谀、强权、腐败,污浊不堪,内部因素陶渊明本身向往躬耕农亩,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 评价:陶渊明的归隐有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从入世的角度来说,古代儒士的终极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当官场污浊的时候,更是大丈夫施展抱负,力挽狂澜的时候,陶渊明确是一个天生的隐者,他心中似乎不太有治国的抱负。积极的方面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顺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做了自己想做该做的决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思考:我们一直面临着和陶渊明相同的处境,同是学子出身,有的人激流勇进,浪遏飞舟,施展抱负;有得在锐意进取中迷失了自己,作出了违法犯罪的恶行;有得追求自我,或逃避现实,做出了放浪形骸,归隐山林的选择(90后隐居终南山、大学生回家养猪、北大博士出家为僧、三和大神等等等)。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你决定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