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借用西汉文帝时缇萦上书的事迹,表达了对诸子不肖使自己受到牵累的哀伤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能够因圣主明君发动恻隐之心而获得宽宥的微茫期许。
该诗叙事凝练,语言质朴;全诗中遣字用韵融入声韵理论,偶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平声。该用韵方式为后人写古诗效法,也接近唐律诗用韵方式。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班固乃史家之巨擘,作诗并不是他的特长。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总是要提到他,因为它在两方面都是开了风气之先:一是文人写作的五言诗,班固乃东汉少数先驱者之一;二是诗有“咏史”之作,班固又堪称千古第一人。在这方面奠定他在诗歌史上地位的,正是这首五言体《咏史诗》。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汉文帝下大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所以班固在开笔之际,先以悠邈之思,追述了任用肉刑的历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之文王、武王,据说他们均以“文德”治天下,至于刑错(弃置不用)而兵寝(收藏),被誉为“帝王之极功”(《汉书·刑法志》)这两句是说,到了三代的衰世,就不免王德日薄,滥施刑罚了。
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施用“五刑”的条款竟多达三千余项。这两句思接千载,在历史追述中表达对任用“肉刑”的深沉感叹。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太仓令:即汉初名医淳于意,他曾担任齐之太仓(官仓)的小吏,文帝四年(前176),有人上书告发他触犯刑律。这两句是说,缇萦的父亲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被逮捕押往长安。
“自恨无生子,困急独茕茕。”此时他的五个女儿急得直哭,他大骂说:“生女真不如生男,缓急之时谁能帮助我办事!”这就是这两句的意思。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后非常悲伤,有感于“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赎”,毅然随父进京。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这四句描述的就是缇萦伏阙上书的情景。“鸡鸣”、“晨风”,均为《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名篇。前者抒写后宫催促君王上朝之情,后者歌咏女子“未见君子”之忧。这几句是抒写缇萦忧急断肠,歌号阙下的景象,读来令人怆然泣下。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正是缇萦舍身救父的一片真情,深深的打动了汉文帝。
汉文帝终于赦免了她的父亲。并在诏书中感叹说:“夫刑者,至断支(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之父母者?”并作出了“其除(废除)肉刑”的重大决策(见《列女传》)。促成文帝作出如此重大决策的,竟不是众多的须眉,而是这位临淄的民间少女。诗人有感于此,在结句中不禁长声吁叹:
“百 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愦愦:愚笨。这两句是说,那众多的男子何其昏聩无能,还不如缇萦这一位勇敢而杰出的女性!
初看起来,班固的这首《咏史》,纯是对缇萦救父事迹的歌咏,但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人很多,班固为什么想到了这位女子?这就得联系诗人自身的遭际来考察了。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两次被捕入狱:一次是在早年,被人告发私撰国史《汉书》而入狱。幸亏他兄弟班超诣阙上书申辩,才被释放;一次是在晚年,由于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竞。种竞利用大将军窦宪事败之机,捕系班固。最后因无人救援,死于狱中。《咏史》一诗,大约正作于晚年入狱之际。也许他有感于其子不肖,累及自己下狱而不救,才触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这首歌颂缇萦救父的诗?如果是这样的话,班固就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在诗中寄寓了现实的感慨。他的称颂“三王”以及“文帝”的不用肉刑,岂不隐晦的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任用肉刑、诛戮大臣的贬责?他的“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感叹,也就包含了对诸子不肖。累及其父的凄怆?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正是开了“借用史事以抒己怀”的“咏史体”之先河。
历来评论班固此诗者,总用钟嵘“质木无文”一语,来贬斥其艺术成就。其实,客观的说,作为一首早期的文人五言诗,此诗能在短短的十数行间,如此凝练的书写缇萦救父事件的始末,其概括力还是值得敬佩的。而在叙事之中,也有“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的声情,也有“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寄慨,不乏唱叹之至。钟嵘《诗品》称其“有感叹之词”,将其视为“东京二百载中”所不多见的五言诗作,正是承认了他艺术上的成功,而不是失败。所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咏史诗》不失为五言诗创制时期的杰作。
班固乃史家之巨擘,作诗并不是他的特长。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总是要提到他,因为它在两方面都是开了风气之先:
一是文人写作的五言诗,班固乃东汉少数先驱者之一;
二是诗有“咏史”之作,班固又堪称千古第一人。
在这方面奠定他在诗歌史上地位的,正是这首五言体《咏史诗》。
东汉文人五言诗《咏史》的作者是班固 咏史作者: 晋代文学家左思 《咏史》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咏史》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