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半。秦之白起、王翦;赵之李牧、廉颇。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编撰《千字文》。其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来形容战国时期这四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白起】战国时秦国郿人,善用兵,事秦昭王。伊阙之战,白起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王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东乡人,秦国名将。据说,周灵王太子宗敬,人称王家,因以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孙,秦王尊其为师。王翦毕生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王翦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抗击匈奴,在赵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四大名将中武功最强的,谋略能与白起相比,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国,消灭各国部队不计其数,廉颇是攻打齐国燕国魏国最有战功的将军,但未能被赵孝成王(赵惠文王之子)重用,结果长平大败。
第一名,秦国武安君白起,绰号人屠,擅长歼灭战战,是战国时期消灭敌军最多的将军。
第二名,廉颇,擅长防守,与白起一攻一防,一生之敌,成多次带领赵军成功抵抗秦军的入侵。
第三名,李牧,最会战略战术的名将,常常以弱胜强,包括打退匈奴和秦军。
第四名,王翦,统兵能力很强,还很懂君王心思,因此功高而不震主,是四大名将中唯一得到善终的。
第一位:白起。首先在名气上,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士兵,就足够白起名扬四海了。白起的军事强项体现在运动战和歼灭战。所以有着野战之王的美誉,就连现代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在提出歼敌有生力量与运动战等理论时,也充分借鉴了白起的战斗事迹。
第二位:李牧。一方面,在抗击北方匈奴的时候,李牧竟然可以带着步兵打破匈奴的骑兵,这也是后来汉武帝都做不到的壮举;另一方面,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不管是土地还是人口都大大锐减,就是这样的残赵,居然在李牧的运作上,可以抗衡王翦率领的秦国精锐之师。由此,笔者将李牧排在王翦和廉颇前面。
第三位:王翦。王翦可以称得上富有政治智慧的军事将才,相对于其他三大名将的结局,王翦明显是比较幸运。王翦一生最出彩的地方,应该就是消灭了楚国。当然,秦始皇统一的天下,王翦至少打下了一半。
最后一位:廉颇。在白起率军攻城的时候,廉颇可以守的白起没办法。但是,似乎赵国武将的结局都很悲催。廉颇的才能,终究没有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并且,相对于前面三位。廉颇的守城能力无需赘言,但是攻城拔寨的军事才能,还是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