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目秀

分享实用生活经验与百科知识的学习平台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作背景)

苏轼有一首词,乃是最超凡脱俗的,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对于这首词,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不过我们很多人并不知晓的是,在这首词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我们先看下这首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苏轼被贬之时。当是时,苏轼的仕途遭遇不顺,在此地贬谪多年。不过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段时间,才造就了苏轼精彩文学篇章的传世。这首词是苏轼孤高自许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现,超凡脱俗,展现出了一尘不染的人生境界。

上片主要是景色描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是一个静谧的夜晚,月亮好像挂在梧桐树之上,10个字就写出了夜深人静的孤寂氛围,也更能展现出作者此时的心境。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样人生孤独的时刻,作者却见到了一位“幽人”独来独往,就好像天边孤雁般一样,飘渺不定,却又时刻牵挂作者的心。

下片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直接写作者的孤寂的内心世界,因为孤独,所以才“惊起却回头”,却发现一切依然是孤寂的。此时此刻,又有谁能理解自己那颗孤独的内心呢?

最后两句写“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行的大雁不断的在各个树枝间飞来飞去,却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这首词所描述的境界,乃是词人这首词最为经典之处。正如黄庭坚所言,这首词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一点凡尘气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中的“幽人”是具体的指代对象的。根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的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有一女子倾慕苏轼才华,时常在其吟咏诗词之时在窗外徘徊。当苏轼发觉寻找之时,女子却已经翻墙而走。所以这也就是苏轼在词中所写的“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但是苏轼当时已经年迈,60多岁了,而且还是戴罪之身,复出几乎无望。所以后来苏轼为女子做媒,嫁给了一个王姓公子,但是这个女子却郁郁寡欢,在苏轼离开黄州之后,这个女孩也最终郁郁而终。

这首词可以称得上是苏轼为这个女子所写的,并且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内心世界。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今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但是毕竟有过这样一段故事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苏轼的这首词,也能更好的了解苏轼这个北宋大文豪的精神世界。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这首词的意境,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

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典故:

此词,本意写人,却从头到尾在说“鸿”。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1.关于孤鸿的典故: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

2.关于“拣尽寒枝”的典故:表达了“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中宵》也说过:“择木知幽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