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
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上了春秋的人就是“上了岁数的人”的一种文雅的说法,春秋不是具体的年龄.拽文的场合就能用,类似于把“你儿子”称为“令郎”.具体出处我也不知道,应该没什么出处,可能那个时候古人就这么说话,因为春秋有一个基本意思就是指代“一年”,比如“几度春秋”.
春秋”代指一岁也就是说一年。问人家春秋几何,就是问他今年多少岁了。另外春秋还可以指141岁。就是说按天干、地支排列计算,春秋指有了些年纪的人。通常说人生七十古来希,古稀就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140岁,一度春秋等于1年,140加1就等于14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