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为苏轼于惠州时所作。写暮春景色与伤春之情,却不同于一般的伤春词,惜婉之中有豪语,以超脱的态度淡化悲愁之情,跳出了仅仅伤春的境界。
首句“花褪红残青杏小”,看似伤尽春花凋落,实则由衰亡中点出新生∶花虽将尽,果却待熟。
生与衰的对立,于 词人高妙的构思下得以统一,使人在感染几分悲凉后又意识到生机。
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洗炼而不落俗套。“燕子飞”,本是动态,词人于其后加一“时”字,即将这“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绿水人家”,本为静态,词人却以一“绕”字使之动态顿生,化静为动。
“枝上”两句先跌后扬。“柳棉吹又少”以一“又”字,点出絮花飞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情溢然纸上,余韵无穷,极尽婉约凄艳。
《蝶恋花·送潘大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上片,以“酒”为媒体,写苏轼对即将赴省参试的潘大临的嘱咐与期望。
下片,以梦幻、假想之笔,写苏轼以自己还未赴试人仕的美妙人生构想来激奋潘大临的功名心。
全词,写苏轼鼓励潘大临赴省参试。以“青楼”、“佳丽”这一带有显示性意义的题材,来嘱托、期望潘大临赴省参试获得成功。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他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