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的意思是:指科举得中。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今天金榜题名科举得中,春天还是那个春天但已物是人非。
“及第”的意思是科举考试考中,和“登科”的意思一样,但是在明清时期,“及第”只用于表示殿试的前三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榜眼 ,探花。
“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称“登第”。
“及第”和“登科”都可以表示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中了进士。
“金榜题名”:金榜是指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皇榜的底色为黄色;题名是指皇榜上有自己的名字,暗指考试高中。
殿试的开创者是在唐朝,有部分学者认为是武则天开创,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唐高宗开创,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殿试就是由皇帝作为主考官来进行综合评估。一般都是通过殿试来进行综合打分,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考完后,第二天阅卷,第三天公布名次。排名分为三个等次:一甲三个人,每人颁发一个“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甲。二甲若干人每人颁发一个“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人每人颁发一个“同进士出身”称号。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兴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一共经历1300年之久。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元三个朝代的发展,至明朝时期达到鼎盛,明朝对科举制度十分重视,考试严密程度也超过历朝历代。明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只要考中贡士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这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后第三天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为传胪。因为进士榜使用黄纸书写,也称金榜,所以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