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生平事迹如下: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轼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极为之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压,司马光被重启为相,苏轼也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物极必反,正当苏轼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而在此受到诬陷。此后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外调,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
宋徽宗继位之后,因大赦北还,复任朝奉郎。可惜的是还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经常州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苏轼的文学成就:
1、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3、书法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4、绘画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1. 1037年1月8日,苏东坡出生在中国箕山(今浙江绍兴)。
2. 1057年,苏东坡考取进士,开始从政,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黄州、崖州等地。
3. 1078年,苏东坡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调任杭州知州。
4. 1080年,苏东坡因苏轼事件降职,被调任婺州通判。
5. 1094年,苏东坡任职福州知府。
6. 1100年,苏东坡辞官回家,开始隐居写作。不久后,进入黄州龙川寺出家为僧。
7. 1101年8月24日,苏东坡逝世于黄州龙川寺。享年65岁。
8. 苏东坡主要作品有《赤壁赋》、《临江仙》、《水调歌头》、《定风波》等文学名篇以及《答谢娄公书》、《寄扬州韩绰判官书》等书信。
9. 苏东坡善于画诗,素以豪爽刚毅、文采斐然和机智飞逸著称。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为杰出的艺术成就。
10. 苏东坡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后人称为“东坡先生”、“苏学士”等,被评为文学巨匠、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生平事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间节点:
1. 1037年,苏东坡出生于江西省婺源县一个文化世家。
2. 1057年,苏东坡考中进士,开始从政。
3. 1079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黄州。
4. 1086年,苏东坡调任杭州知州,开始了他的“杭州七绝”时期。
5. 1094年,苏东坡被贬到儋州,开始了他的“儋州诗社”时期。
6. 1101年,苏东坡逝世于儋州,享年65岁。
苏东坡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涯,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
苏东坡生平事迹时间轴如下:
1037年:
苏东坡出生于江西省婺源县
1057年:
苏东坡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1060年:
苏东坡被贬为黄州知州
1071年:
苏东坡被贬为儋州通判
1079年:
苏东坡被贬为惠州知州
1080年:
苏东坡被贬为儋州知州
1086年:
苏东坡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1094年:
苏东坡被贬为潮州知州
1101年:
苏东坡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府
1106年:
苏东坡被贬为黄州知州
1107年:
苏东坡去世于黄州原因解释:
以上时间轴是根据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历史记录整理而成。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官场的起伏和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内容延伸:
苏东坡的诗词和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收藏,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一生也是中国古代官场文化的缩影,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苏轼生平事迹如下: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 苏东坡生于公元1037年,逝于公元1101年,享年65岁。
2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他曾在政府中担任过许多职务,包括参知政事、吏部、刑部尚书等职务,同时也十分关注民间生活。
3 在他生命的这65年里,他经历了北宋末期的政治乱象和南宋的建立,他还曾多次经历世称“怀素、文同”的唐代书法大家王羲之拓印碑文的过程。
4 他的诗词创作涵盖了各类题材,如山水田园、宾客咏史、葬礼挽歌、名士小品等,他在词牌的运用和创新上也具有大的贡献。
苏轼,21岁科举及第无限风光时,母亲去世;29岁返京任职即将平步青云时,发妻、父亲相继去世;57岁返京一路高升时,续妻离世;60岁被贬惠州时,侍妾离世。宦海沉浮,历经坎坷,造就了天才苏轼,成就了旷世奇才苏东坡。
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时间轴呈现。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生平事迹非常丰富、多样,用时间轴来呈现可以清晰地展现他的人生历程。
苏东坡的时间轴可以从他的出生开始,记录他成长、求学、为官、流放、还乡以及晚年等多个阶段,其中可以包括他的文学创作、政治表现、思想观点、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了解苏东坡这位伟大文化人的贡献和价值。
如下:1. 1037年,苏东坡出生于中国河南省的颍州。
2. 1057年,苏东坡考取进士,并开始从政。
3. 1072年,苏东坡因被牵连而被贬黄州,开始了他的放逐生涯。
4. 1079年,苏东坡调回京城,出任翰林学士。
5. 1080年,苏东坡晋升为中书舍人。
6. 1094年,苏东坡任江宁府知府,开始了他的政绩之路。
7. 1101年,苏东坡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倾朝野。
8. 1106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岛,度过了他的晚年岁月。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生平经历经历了较长的从政生涯和放逐生涯,并在中后期表现出了卓越的政绩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