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引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 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典故: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又投靠楚国,晋文公、秦穆公率军包围了郑国。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汜水南岸。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有危险了,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穆公,这些军队一定会退走的。”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就更不会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忙说:“我不能早用您,现在形势危急了才来求您,是我的过错。可是如果郑国灭亡了,您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呀。”于是烛之武答应了他。
之后,烛之武见到了秦穆公,对他说:“秦国、晋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国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请您灭掉它吧。跨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郑国作为你们国家的边疆之地,您知道这是很难守住的,那么您为什么还要用灭掉郑国来增强您的邻国呢?邻国力量的增加,意味着您的力量的减少。如果您能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您出行东方的主人,郑国供给您旅途中所缺乏的东西,您也没有什么坏处。况且您曾经对晋国国君有所施予,他们答应给您焦、瑕二地。可晋国国君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筑起城墙抵御您,这是您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满足呢?他们既然要向东把郑国作为他们的封土,又要扩大西面的封土。如果不侵占损害秦国的土地,又去哪里你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而有利于晋国,请您考虑吧。”
秦穆公听完,非常同意他的看法,于是同郑国结成了同盟,让杞子、逢孙、杨孙留下守卫郑国,自己带着大军回国了。
史书中说“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说的是烛之武。烛之武是郑国文公时期人,这个时代郑国处于衰退期,郑文公又遭遇了齐桓公、晋文公、楚成王、宋襄公、秦穆公等众多诸侯,如果说春秋时代什么时候是列国相对均衡的时代,即是在郑文公在位期间。大多数诸侯都相当铁腕,都想在中原地区成为霸主。郑国的地理位置极其尴尬,当晋楚两国对峙中原,郑国经常成为攻击对象,甚至一年中有遭受晋楚两国先后攻打的情况发生。烛之武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终究不能过于安定。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
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晋君答应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吧!",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事情传到了晋国那里,马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子犯大怒,请求出兵攻打秦国,晋公说道:"不可以,没有秦国的鼎力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忘恩负义,这是不义;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智;以乱易整,这是无德,我们也撤军吧!"于是,晋军也撤走了。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回国后大家都赞誉他,赞誉他以老臣之躯拯救整个郑国的"英雄事迹"。是的,三言两语,他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结束了一场浩战,至今,他的故事仍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