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恨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分析一下原诗创作背景,及诗歌分为几段形式,才能晓得白居易,到底恨的是什么?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白居易应邀写下了这首流传百世的诗歌。
白居易和刘禹锡、柳宗元年龄相仿,也生活在中唐兼并严重、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时代。
白居易自幼饱经世乱流离之苦,他深深地了解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他主动地继承了汉代乐府揭露社会黑暗和杜甫诗作针砭现弊端的精神,用《新乐府》、《秦中吟》等系列组诗深刻、大胆而直率地披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阴暗面,严厉地抨击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宦官、权贵和邪恶势力。但被贬江州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白居易(约772~846)出生中唐,正处国力衰退,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当时是穆宗和文宗在位.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诗歌通俗易懂,大多是写民间的事实.代表作是《琵琶行》和《长恨歌》.并流传一句话:“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所处于盛唐,当时万邦朝贺的唐朝,文化空前繁荣,同一时代也是名人辈出,白居易当时最好的朋友中有一位叫元稹的大才子,两个同为大诗人,被大家称之为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