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3年写的。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冫《登鹳雀楼》同名的共有三首诗。但三首诗都没有特定的景物可以代表季节,所以不是特别好分辨出季节。
一、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二、登鹳雀楼
唐?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三、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秋天黄昏季节的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诗中的句子可以看出“白日依山尽”表示是黄昏,太阳已经下山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证明是秋天,只有秋天,秋高气爽,才能远看到千里之外,秋天,天高云淡,才能极同远眺,看得更远。